close

 

心肌炎

心包膜炎

心內膜炎

症狀

心跳加快、或是有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包括胸痛、心悸、昏厥、呼吸喘快、發燒、異常心音或心雜音等等。

持續性胸痛,不管運動或休息,有時痛會延伸到頸部兩旁的肌肉,吸氣時會更痛,但此類疼痛在身體前傾的狀況會比較好。

新的心臟雜音。病人有發燒及倦怠。脾臟腫大。病人有栓塞現象,皮膚粘膜出現紫斑(petechiae),在手指尖端出現小的紅痛結節,叫Osler's nodule,有的病人發生半身麻痺。在手掌、腳掌出現所謂〞Janeway lesions〞的無痛性紅斑或出血點。另外可在指甲下看到線狀出血。

原因

心臟的肌肉層發炎,跟病毒感染有關,尤其是腸病毒中的克沙其病毒B及伊科勒病毒(Echovirus)感染性可有細菌病毒螺旋體立克次體真菌原蟲蠕蟲等所引起。非感染性包括過敏、變態反應(如風濕熱等)、化學、物理或藥物(阿黴素)

感染性、或為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其他如放射線治療後,腫瘤、尿毒症…皆可引起。感染性心包膜炎在台灣常見的原因為科沙奇病毒及結核菌,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心包膜炎的原因,常見的則有風濕熱、紅斑性狼瘡…等。

大多有先天性心臟病或風濕性心臟病,在心內膜及瓣膜上附有贅生物(vegetations),這些贅生物很脆弱,容易脫落,造栓塞現象。

診斷

心內膜、心肌或心包組織內病毒、病毒抗原、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的檢出,反覆進行心內膜心肌活檢有助於本病的診斷、病情和預後判斷。胸部X光、心電圖、血液檢查、心臟超音波、心導管檢查及心臟肌肉組織切片檢查等等。

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來作檢查,可以看到心包膜內有積水,心包膜變厚,少部分的病人會有大量的心包膜積水,壓迫到心臟(心包膜填塞症),此為急症需要作心包膜抽液。

ESR上升,白血球數目增加,貧血,偶而血尿。心電圖顯示PR期間延長,T波倒轉。 胸部X光可發現心臟擴大。血液細菌培養。超音波可偵測到瓣膜上的贅生物。經食道超音波 (TEE) 則可偵測更小的病灶。

治療

支持療法,如限水、限鹽、臥床休息。加強心臟收縮功能的藥物 (如:Dopamine, Dobutamine, Digoxin等)易導致心律不整,使用時必須非常小心。例如:毛地黃劑量就需減半。也要積極治療心律不整,以免使發炎的心肌雪上加霜。

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心包膜炎,需用類固醇或鎮痛解熱劑,結核性心包膜炎需先治療結核病,而一般病毒引起的心包膜炎,多用鎮痛解熱劑緩解症狀,多半症狀會在數週後改善,療程中需注意是否有愈來愈喘的情形,若有此症狀,需作心臟超音波,看是否有大量心包膜積液。

給予抗生素,一般使用penicillin,依臨床症狀及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後,改為對細菌有效的藥物,持續治療4至6週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v cen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