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一.疾病介紹:

   因破損的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體液

   (包含嘔吐物、尿液、糞便、精液等)、器官,或是間接接觸被

   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

二.流行地區:

   2014年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絕大多數分布於西非地區以幾內亞

  、賴比瑞亞獅子山例數較多(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警告

  Warning),其次為奈及利亞(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警示Alert)

圖片1  

三.如何避免感染:

   ()醫療照護工作人員確實遵從標準防護措施,落實手部衛生

       、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遇發燒病人應確實詢問TOCC

   ()民眾應落實個人良好衛生習慣,經常以肥皂洗手,以保持

       雙手清潔;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遮掩口鼻,並養成咳

       嗽戴口罩等衛生習慣。如需前往人潮密集地點,可配戴口

       罩。

   ()自流行區返台旅客,返國後21天內,如有身體不適,應

      戴上口罩儘速立即就醫,並告訴醫生發病前曾到伊波拉

       病毒感染病例發生地區。

cv cen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d man syndrome 

發生機轉

RMS的發生是與vancomycin的劑量有所關聯,特別是發生在劑量較大且快速滴注時,曾有文獻記載若給予11位健康之志願者vancomycin 1g在1個小時滴注完畢時,約有80~90 %(9位)會發生紅人症候群3。RMS之機轉主要是由皮膚、肺、腸胃道、心肌及血管系統中的肥大細胞及嗜鹼性白血球釋出組織胺所導致的。此現象通常發生在首次的給予劑量,但也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個給藥時間。一般常見的典型的症狀為上半身軀幹有潮紅、紅疹、蕁麻疹及搔癢之現象,在幾個比較嚴重的案例中曾發現低血壓、胸痛及呼吸窘迫之症狀2, 4, 5, 6

有份研究結果顯示,給予19位病患vancomycin 1 g(1g配置在60 ml之0.9 %生理食鹽水,為16.7 mg/ml)以10分鐘快速滴注治療時,這19位患者皆產生紅疹之現象6。另一份文獻則是指出分別給予兩組(每組各10位)志願參與實驗之成人男性vancomycin 1g,比較在1個小時及2個小時滴注時間,產生RMS之發生率是否有所不同?實驗結果顯示滴注1小時之組別有8位實驗者產生RMS反應,而滴注2小時之組別則有3位產生反應( P<0.05 ) 7

另一份實驗則是研究給藥頻率之不同發生RMS之結果是否會有所不同?其研究方式是測試11位健康之志願者,每12小時給予vancomycin 1 g,有9位會產生RMS反應;但若是每6小時給予500 mg vancomycin,卻沒有任何一位實驗者發生紅人徵候群之反應 (P=0.002) 3

RMS之預防

通常都使用抗組織胺(histamine H1 receptor antagonist)之藥物來預防RMS之發生,主要機制就是減少組織胺之釋出。文獻結果證實單獨靜脈給予diphenhydramine 1 mg/kg、口服hydroxyzine 50 mg或口服diphenhydramine 50 mg對於預防RMS之發生是有效的5, 6。口服抗組織胺的效果與靜脈投予相同,但至少要在滴注vancomycin之前的45~60分鐘就必須給予口服之抗組織胺5, 6。然而,若是病人已發生RMS反應,首要的處置是給予抗組織胺之藥物,同時也可增加滴注時間到2個小時或是改變給藥之頻率(例如:每6小時)。

IgE所調節之全身性過敏反應

發生機轉

全身性過敏反應(anaphylaxis)是一種急性且危及生命的免疫反應,一般發生非常迅速,通常在給藥後之5-30分鐘以內發作。首先病人會對vancomycin敏感而在體內產生vancomycin特異性的IgE(vancomycin-specific IgE)。若對產生過敏之病人重複投予vancomycin會造成敏感性肥大細胞上的IgE接受器產生交叉連結反應,而引起血管活化調節物質的釋出,這些物質例如有組織胺、白三稀素C4(leukotriene C4)、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D2)及細胞介質素,例如:腫瘤壞死因子(TNF-a)及interleukin 4, 5, 6, 7, 8及13。因為這些物質之釋出而擴大vancomycin之過敏反應進而產生血管擴張作用引起全身性皮膚紅疹、搔癢、蕁麻疹、支氣管收縮、腸道過度蠕動、低血壓或心律不整2, 4

治療

Epinephrine是第一線用於治療其全身性過敏反應的用藥;主要是epinephrine會抑制調節物質之釋出而降低血管通透性之增加,將嚴重過敏反應降至最低,所以可以預防循環性的萎縮現象。如果是輕微全身性過敏反應之成人(無心血管危險),epinephrine的建議劑量為300-500 mg皮下注射。若病情需要可以每15-20分鐘再注射一次。當病人仍然持續低血壓時,可以將epinephrine稀釋後靜脈給予,但不建議以快速靜脈注射給藥。起始劑量將0.1 mg(0.1 ml)之epinephrine以1:1000之比率用水溶液稀釋後再與10 ml之生理食鹽水混合(或是將epinephrine以1:10000之比率稀釋)之後,用超過5-10分鐘之時間靜脈輸注。若覺得上述方法不妥,可以1 mg/min之起始劑量持續靜脈輸注給予,然後再依照病人之血壓反應調整流速2, 4

抗組織胺類的藥品通常不用於急性的全身過敏反應,主要原因是因為此類的藥品無法逆轉組織胺所產生的反應。然而,抗組織胺之用藥可以預防晚期反應之症狀,例如:蕁麻疹、低血壓或復發性的支氣管收縮。常用之注射型抗組織胺藥為diphenhydramine,一般成人使用劑量為1-2 mg/kg,不要超過400 mg/day。類固醇之藥品也不用在急性的過敏反應,但相同的可用在晚期症狀方面。常用之注射型類固醇用藥為hydrocortisone及methylprednisolone,一般成人使用劑量分別為1-5 mg/kg/day及10-80 mg/day,分成1-2次給予。對於這些晚期的反應,抗組織胺及類固醇類的藥品可以作為預防性的用藥。

結論

若要降低vancomycin所引起的紅人徵候群之發生率,可以將vancomycin 1g配置在250毫升的5 %葡萄糖或是0.9 %氯化鈉溶液內,並且其輸注時間必須超過90分鐘以上8, 9。若發生服藥過量時需監督血中濃度,並給予適當處理,維持正常腎絲球過濾作用。由於vancomycin不易從透析中移去,採用離子交換樹脂polysulfone resin進行血液過濾及血液灌注,有助於增加vancomycin從體內的排泄。

cv cen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cholesterolosis of gallbladder) 

[介紹]

概述:膽囊膽固醇沉著症(cholesterolosis of gallbladder)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膽囊炎。由於膽囊黏膜上皮細胞的基底膜內沉積著大量的膽固醇酯顆粒,形成許多黃色小結節,外形似草莓,也稱草莓膽囊。

[病因]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發病原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形成原因尚不甚明確,可能是由於膽汁中高濃度膽固醇的刺激及膽固醇晶體被膽囊黏膜上的巨噬細胞吞噬,逐漸形成黃色的息肉樣病變,堆積或突出於黏膜表面。或是由於膽囊黏膜細胞的乙酰輔酶A膽固醇酯酰基轉移酶(ACAT)的活性增強,膽固醇酯的合成增加。

  (二)發病機

  病理改變主要在膽囊黏膜上皮細胞的基底膜內有膽固醇沉積,組織細胞過度膨脹,形成黃色小結節,有細蒂與膽囊相連。有兩種類型:一是瀰漫型,結節布滿膽囊,典型者形似草莓,病理上稱為「草莓樣」膽囊;另一種為局限性隆起,單個或多發,形如息肉。多發生於體部和頸部,直徑多小於1cm,體積增長緩慢,質脆,容易脫落,在多種成核因素作用下,形成結石

[癥狀]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早期癥狀有哪些?

  該病發病男女均等,病人大多無癥狀,或僅有右上腹憋脹不適、隱痛、消化不良等類似慢性膽囊炎的表現。偶有右上腹輕微壓痛,有的可伴有膽囊結石或肝功能異常。位於膽囊頸部的息肉可堵塞膽囊管而引起急性膽囊炎,偶有息肉脫落嵌頓于壺腹部,引起胰腺炎發作。長期隨訪觀察,顯示該病一般不會發生癌變

  1.由於本病臨床無特殊,可根據消化不良、中上腹飽脹或右上腹鈍痛等臨床表現和體征

  2.輔助B型超聲波檢查或X線膽囊造影診斷

[食療]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吃什麼好?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是一種常見的膽囊息肉病,是一種良性病變,一般不會癌變,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診斷主要依靠B超檢查,目前無有效的藥物治療,對有明顯臨床癥狀、較大的單發息肉、短期迅速XX、膽囊頸息肉以及疑有癌變者,宜行膽囊切除術。大部分進行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病人術后當天就可以回家,可以正常飲食和活動。而進行了開腹膽囊切除術的病人術后則要留院5-7天,一周后才能正常飲食,4-6周后才能正常活動。

[預防]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應該如何預防?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好發於中老年人群主要是因身體過胖,平時不常運動,機體新陳代謝相對緩慢,控制膽道神經功能和膽囊、膽管的收縮力日漸減弱,因而膽汁中的膽固醇和膽色素易於淤積成石。有少數中老年婦女因體內雌激素直接影響肝臟酶,使肝細胞分 泌膽汁的成分發生改變,這也會增加患膽結石的機會。

[治療]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預防: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是一種常見的膽囊息肉病,是一種良性病變,一般不會癌變,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診斷主要依靠B超檢查,目前無有效的藥物治療,對有明顯臨床癥狀、較大的單發息肉、短期迅速XX、膽囊頸息肉以及疑有癌變者,宜行膽囊切除術。

  本病的病因尚不甚明確,可能是由於膽汁中高濃度膽固醇的刺激及膽固醇晶體被膽囊黏膜上的巨噬細胞吞噬,逐漸形成黃色息肉樣病變有關。因此需注意低脂清淡飲食,預防膽固醇晶體形成。

  術前的準備:

    1.急症病人的術前準備參見膽囊造瘺術

  2.慢性病例術前應妥善準備:糾正貧血改善營養狀況,採用

      高糖高蛋白高維生素的保肝治療。術前備血300~500ml。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中醫治療方法

  偏方或食療方:用「疏肝降脂湯」治療,中醫藥在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治療方面具有顯著療效,費用低,有利於基層醫院推廣。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西醫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膽囊切除術

  藥物治療:利膽藥物如熊去氧膽酸進行藥物治療。

[檢查]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應該做哪些檢查?

  一般實驗室檢查多無異常。

  1.口服膽囊造影可見膽囊內充盈缺損,與膽囊壁貼近,不隨體

      位改變,膽囊功能往往正常。

  2.腹部CT檢查 常規掃描間距過寬,容易漏診,故不列為常規檢

      查,主要用於與膽囊癌鑒別,此時要密層掃描。

  3.內鏡超聲檢查膽固醇息肉的回聲特徵為極細小強光點或強光點

      聚集,伴或不伴無回聲區,而膽囊腺肌病腺瘤腺癌聲像表

      現為強回聲腫塊、多發微囊或彗星尾徵象。

  4.B超檢查 典型的聲像圖為膽囊壁上乳頭狀或球狀強回聲光團,

     不伴有聲影,光團不隨體位而改變,部分病變帶細蒂與膽囊壁

     相連,可單發,常多發,直徑多在5mm左右,一般不超過10mm。

     部分病例同時並存膽結石,可伴有聲影。B超診斷符合率可達

     90%以上。

[混淆]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需與膽囊息肉及膽囊癌等鑒別.

cv cen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C 型肝炎常見的副作用與處理方法 

長效型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ribavirin)療法是目前治療慢性C 型肝炎最有效的療法,也是全世界公認的標準療法。

施打長效型干擾素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1) 類似重感冒的症狀:第一次接受干擾素注射治療約四小時後,通常會出現發燒、畏寒、疲倦、肌肉酸痛、頭痛、食慾不振等類似重感冒的不適症狀。這類副作用發生時可以靠服用藥物(如普拿疼)使症狀得到緩解。且這些副作用經常在注射幾劑干擾素治療之後就逐漸減少發生。另外也會有較大量落髮的現象,偶而會產生甲狀腺機能異常等,通常在干擾素治療完成停藥後也獲得緩解恢復。

(2) 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降低:干擾素會抑制骨髓造血系統,臨床上會出現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輕至中度降低的現象。大部份的病人血球數目下降都不嚴重,少部份的病人必要時需考慮減低使用干擾素劑量,甚至停藥。為避免停藥影響C 型肝炎治療效果,也可以考慮使用顆粒球巨噬細胞聚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改善白血球數目降低的情形。

(3) 精神狀態的副作用:少部份的患者在使用干擾素一段時間後會變得比較焦慮、憂鬱、煩躁、疲倦及容易失眠。曾有憂鬱症病史者,更需小心的使用。

服用雷巴威林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1) 貧血: 約有20%之病人於治療期間因為貧血而必須調降雷巴威林劑量。當貧血較嚴重的時候,病友可能會覺得特別的累或嚴重的腰酸背痛提不起精神,幾乎撐不下去的感覺。這個時候可以施打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etin)刺激人體骨髓造血功能、改善貧血、降低雷巴威林減量或停藥的機會。

(2) 皮膚搔癢及皮膚紅疹: 一般建議不要洗太熱之熱水澡,洗完澡後可以擦乳液保濕。有症狀者可對患部局部擦藥或服用藥物控制。

cv cen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糖值、胰島素和糖尿病的關聯是什麼? 

文:蕭旭峰醫師/現職:柳營奇美醫院 社區醫療部暨家庭醫學科主任

http://health.morningstar.com.tw/healthqa/sick_ans.asp?id=680

胰臟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其中的β細胞負責分泌胰島素。當澱粉類食物經消化道酵素轉換成葡萄糖之後,「胰島素」就負責幫助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進入細胞內,以產生熱量供人體活動所需葡萄糖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後分解而成,在腸道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循環系統將葡萄糖運送到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供應細胞所需能量。

通常在進食後,血糖值會隨著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而逐漸上升,當胰臟接收到訊息後β細胞便開始分泌胰島素來抑制血液中的糖分,血糖隨之而降。但若長期保持高血糖的攝取,就會使胰臟不斷分泌胰島素,直到胰臟無力負荷時,血液的糖分居高不下,尿液也因為體內無法吸收而排出大量的糖分,這種情況就稱為糖尿病。

另一種情況則是胰島素的分泌雖然足夠,但因為體內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所以導致胰島素無法完全發揮功能,所以進食後血糖上升的現象無法在正常時間內降低,因而產生高血糖的現象。這類的狀況特別容易發生在肥胖、缺乏運動或有高血脂、高血壓的人身上。

葡萄糖儲存於細胞內,一旦體內血糖不足便會自動被釋放出來補充熱量,所以當血糖降低時常會有疲勞、虛弱的現象,因此有些人會再出現這類狀況時補充糖分來改善。但是對於部分葡萄醣代謝不良的人而言,因為血糖無法充分利用,所以也常有疲勞、虛弱的症狀,若是隨便自行補充糖分,則極可能造成體內的糖分持續過高,長期下來可能就會有罹患真正糖尿病的隱憂。

糖尿病兩種類型
糖尿病一型
  又稱胰島素依賴型(Insulin Dependant DM,IDDM),病者大多是兒童或青少年,病因是天生的胰臟缺陷或是體內產生胰島素抗體,將胰臟製造胰島素的細胞毀滅,胰臟分泌胰島素嚴重缺乏或衰竭。發病迅速,體形突然消瘦,主要靠注射胰島素來能控制病情。香港每年的發病率大約十萬人中有二名病者,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佔少於3%。

糖尿病二型
  或稱非胰島素依賴型(Non-Insulin Dependant DM,NIDDM),病者多是40歲以上中年人,但香港病者已出現年輕化趨勢,超過97%糖尿病者屬於此類型。發病期緩慢,開始時病徵不明顯,較難被察覺(所以中年人應每年做身體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理有助防止疾病惡化)。患者體形多為中央肥胖,對胰島素開始產生抗拒性,胰島素分泌相對可能正常。

迷思在哪裡注射或胰島素幫浦導管矲放的位置應該不會影響我的血糖,畢竟,胰島素會進去就是會進去。

真相事實上,注射部位的選擇會影響胰島素吸收的速度。舉例來說,胰島素注射在腹部吸收較快,有時甚至是其他注射部位如大腿或手臂的兩倍。

 迷思若注射在腹部,則胰島素一定會被吸收。

真相

  •    若您在腹部皮下脂肪較多的地方注射胰島素,或將胰島素幫浦的導管放在上面,胰島素吸收速度較慢。舉例來說,腹部中間的脂肪含量通常較兩側高,即使看起來是較佳的注射部位。因為此處神經末梢分布較少,胰島素的吸收並不會如你想像中快速。
  •    您應避免持續注射在同樣部位,因為會使疤痕組織形成。通常攜帶胰島素幫浦或有動過手術的人才會在注射部位形成疤痕,但持續注射在同樣部位的人也會有。疤痕會導致胰島素吸收速度變慢,這也是為什麼無論您使用注射筒、筆形注射器或胰島素幫浦,都建議注射部位要輪替的原因。
  •    運動時,您腿中的血液流量會上升,可以加速胰島素的吸收。若您將胰島素注射在腿上後便接著運動,則胰島素的吸收速度會較注射在腹部時快速。

迷思溫度並不會明顯影響胰島素的吸收。

真相注射胰島素後應避免洗熱水澡,淋浴或做桑拿,否則您可能會有低血糖的情形。避免讓注射區域的溫度降低(例如使用冰敷袋),這會使吸收速度減慢。

迷思只有注射部位和溫度會影響胰島素吸收。

真相並不是相當正確…大多數人應該知道,關於糖尿病,極少有「絕對」的規則。

迷思食物的種類不會影響胰島素吸收。

真相的確如此,但卻可能會影響血糖。身體處理不同食物的速度不同,這將會影響血糖與胰島素的關係。舉例來說,高脂食物通常吸收較緩慢,胰島素可能在食物被完全吸收前便耗盡,導致血糖大幅度的變動。這也是避免吃食物如比薩和薯條的原因!還有,高昇糖指數的食物(如米飯)比低昇糖食物(如肉類)較快被消化系統吸收。

迷思只要在一個月內用完胰島素,我就不用擔心要如何保存。

真相雖然容易被遺忘,但是妥善保存胰島素對於維持其良好品質相當重要,因為會影響胰島素的吸收。檢查胰島素包裝裡附的說明書。目前正在使用的胰島素藥瓶可以放在室溫下,避免暴露在過熱或過冷的環境底下。未開封的胰島素藥瓶則存放在冰箱中。搭乘飛機時,絕對不要將胰島素放在要被檢查的行李裡:密封的行李溫度可能比冰箱還低。結凍過而溶解的胰島素應丟棄,沒有任何例外。若您將開封的胰島素放在室溫下,確保您出門時胰島素藥瓶不會被太陽照射而使內容物溫度上升。檢查欲使用的胰島素確保沒有結晶是一個良好的習慣。若原為清澈的胰島素轉成混濁,或藥瓶內有肉眼可見的鹽類形成,千萬不要使用!此胰島素可能無效,作用不如預期,甚至根本沒有作用。

cv cen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