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脈輸液常見的合併症-靜脈炎的防護

 

靜脈輸液治療是目前住院或門診病患最常接受的治療之一,其最常見


的合併症是靜脈炎,但您是否統計過貴單位或貴院靜脈炎的發生率有

多少,防護方法是否與國外醫院有所不同,下列將與大家分享這方面

的新知。

病因:

由於血管內壁的刺激,造成血管壁發炎。

臨床表徵:

病人常主訴注射部位有燒痛、緊繃、發脹,隨著注射部位的的血管會

產生索狀的紅線,觸診有時會有發硬、發熱的感覺。輸液流速可能不

變、減慢、或停止,其取決於血栓形成與否,與造成阻塞的狀況。

 

造成靜脈炎的危險因子包括:

 

導管針的材質、長度與管徑大小
操作技術不良
不適當的穿刺部位
導管針留置的時間太長
固定方法不當
輸液的濃度的酸、鹼性太強,或不相容而造成沉澱
病患本身的身體狀況,如:年齡或疾病造成血管壁脆弱

 

造成靜脈炎的危險因子包括:

 

(1)機械性靜脈炎:
 通常導致機械性靜脈炎有三大主因:
  a. 不正當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針管的滑動。
  b. 選用的導管管徑太粗,刺激血管壁。
  c. 穿刺部位太靠近關節處:由於關節活動造成針管與血管壁不斷
   地摩擦而產生發炎反應。
(2)化學性靜脈炎:
 藥物稀釋不足、輸液酸鹼度過高、溶液的濃度過高、留置針材質的
 差異性,皆是造成化學性靜脈炎的原因。
(3)細菌性靜脈炎:
 通常與消毒方法不正確、穿刺技術不良、輸液套管無菌狀態的破壞
 、導管留置時間過長( 通常超過72小時)有關。

 

靜脈炎護理措施:

 

(1) 發生靜脈炎,如屬一般留置針應拔除,更換穿刺部位,發炎部位可
  給予熱敷,症狀應在3 天內改善,若無改善跡象應通知醫師評估
  是否有細菌感染。
(2)
PICC發生靜脈炎,可先熱敷,若屬於機械或化學性靜脈炎,症
  狀應可緩解,若症狀持續,並無改善跡象,才需拔除。
(3)
若進行溼熱敷,可利用溼熱毛巾進行熱敷,每次20分鐘,一天4
  次。
(4)
若疑是細菌性靜脈炎,需通知醫生進行導管針與血液培養,抽血培
  養需從其他靜脈及導管內各抽取一支進行血液培養,以作為診斷
  的依據。
(5)
若有膿液,應培養膿性液體,需利用無菌棉棒進行;取樣前,避免
  消毒皮膚以免影響細菌的培養。
(6)
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循環,進行修復。
(7)
若疑似化學反應,需紀錄。應依據靜脈輸液協會制訂定的紀錄方
  式,進行紀錄, 以達到護理人員判讀標準的一致性(可參考上期的
  IV message)
(8)
避免再度穿刺已發炎的血管,發炎血管須等到症狀完全復原,恢復
  彈性方可使用。

 

靜脈炎預防措施:

化學性靜脈炎:
(1) 依據治療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靜脈輸液方式。
(2) 依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與靜脈輸液協會(INS)建議使用
  polyurethane或矽膠材質的導管針。若有過敏反應,應更
  換不同材質的導管。
(3) 應熟悉藥物pH值、作用、安全稀釋量。給藥時,需正確給予
  ,注意輸液流速。
(4) 依據INS(美國靜脈輸液協會)的建議應將藥物置放在50c.c.-
  100c.c.5%葡萄糖溶液或 0.9/0.45%生理食鹽水,可降
  低發生靜脈炎的機率。
機械性靜脈炎:
(1) 選擇合適的部位,避免在關節部位放留置針。
(2) 技術需熟練,避免穿刺後來回探測血管。
(3) 使用無菌包裝的透明敷料固定留置針(透明敷料的固定範圍廣且易
  觀察部位)。透明敷料的固定性比傳統紗布+膠帶或OK繃來的牢
  靠與安全。
細菌性靜脈炎:
(1) 留置針需每72-96小時更換(新的CDC準則可4天更換)。
(2) 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包括敷料(臨床上有些單位只用膠帶固定IV
  穿刺部位,不符合無菌操作原則,因膠帶本身未消毒或滅菌)。
(3) 依據護理規範,正壓沖洗導管,避免血塊在導管(Tubing)內形

    成,以免細菌孳長。
(4) 使用無菌包裝的透明敷料,便於觀察,並防止外界的細菌侵入。

    但若有脫落、翹邊或潮濕的現象需更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v cen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